許多美國或加拿大的越南河粉店,都是以「PHO」加上一個數字做招牌。據說,後面的數字,有些是代表他們逃出越南的年份(紀念重生),有些是河粉店開幕的年份,有些是店主人的吉利數字,有些則是他們當初在越南開河粉店時的街道數字。
最近我們常常想念起多倫多的美味小食,尤其是越南河粉的好味道,於是,上個星期五下班後,我們就直奔小萱大力推薦的越苑~
許多美國或加拿大的越南河粉店,都是以「PHO」加上一個數字做招牌。據說,後面的數字,有些是代表他們逃出越南的年份(紀念重生),有些是河粉店開幕的年份,有些是店主人的吉利數字,有些則是他們當初在越南開河粉店時的街道數字。
最近我們常常想念起多倫多的美味小食,尤其是越南河粉的好味道,於是,上個星期五下班後,我們就直奔小萱大力推薦的越苑~
因為好友大力推薦,我們才有機會試試位在蘆洲的阿三切仔麵,一嚐傳說中的好滋味!
文史記載指出,早期台灣所承襲的麵食種類,可以說是集中國大陸各地之大成與菁華,風味各具特色,其中,俗稱為鹹水麵的油麵,最讓老饕百吃不厭,而風靡消費市場,華僑稱它為「福建麵」,台灣則叫它為「切仔麵」。
相傳「切仔麵」起源於閩廣一帶,先流傳到東南亞,再引進台灣,烹調時,師傅習慣將七分熟的麵條,與韮菜或豆芽菜融入竹篩(竹勺子),在沸水中抖動幾下,傳出沏刷的悅耳聲響,另調理一些獨特的酌料,至此完成這道Q嫩爽口的小吃,「切仔麵」因而得名。
朋友剛從上海msn我說要回台北二個星期
想約這二天晚上在台北聚聚
請我推薦離遠企近一點的居酒屋
在我腦袋浮出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去年去過的狸小路